黃惠君、張景智、凌憬峯、王培寧:以標準化病人提升醫學領域問題 導向學習 (PBL) 之學習成效

 

以標準化病人提升醫學領域問題導向學習 (PBL) 之學習成效
 

黃惠君、張景智、凌憬峯、王培寧
摘要

  問題導向學習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理念,藉由狀況的呈現,誘發學生自發性地發掘問題、界定問題並尋求具實證及公信力的資料來驗證其建立的假說及解決方案。這種學習模式主要以小組討論方式進行,不強調單一的標準答案,但在整個界定問題及嘗詴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可發展出獨立思考、思維不受限、挑戰既有觀念、搜尋證據、對團體說明其理念和知識概念及與組員溝通合作的能力。由於醫學教育相當強調終生自主學習、搜尋新知識技術、跨領域合作及團隊能力,以及如何在醫病溝通時將艱澀的概念轉化進行解釋,取得病患及家屬的信任和了解,所以 PBL 課程約 20 年前即開始在台灣的醫學教育中萌芽。目前各醫學院及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問題導向學習課程皆採用紙本方式呈現臨床案例及劇情,引導學生逐步發掘問題,藉由組員互動和有效的資料搜尋驗證假說,以討論疾病機制及訂定診斷治療方針。而根據民國 87 學年度實施 PBL 以來師生的回饋意見發現,對尚未進入醫院見習的醫學生而言,他們對病人的臨床表現常有認知上的困難,因此影響後續的診斷能力,及為病患擬定治療方針。這也影響他們對臨床訓練的成就感及信心。如需跨越這個鴻溝,讓醫學生在學校就能看到真正的病患是最直接的做法,但實務上不可能同時有多位診斷相同且病情嚴重度相仿的病患供醫學系三、四年級各約 20 組數百名學生進行腦力激盪及討論,且頇考慮病患安全、自主權、隱私及感染控制等問題。因此這個創新教學計畫引進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 SP),以期跨越紙本資料與臨床實境之間的鴻溝。本創新教學方式在醫學系三年級、牙醫系二年級及醫學系四年級的 287 位學生之 PBL 必修課程中,於原有的課程架構下挑選適合的教案進行實施及觀察。由於學生完全沒有臨床經驗,所以課程設計強調病史詢問,讓學生在與標準化病人互動的過程中,練習如何觀察病症及培養臨床思辨能力,以與教案產生連結。在提升同學對 PBL 課程的討論及學習效果之餘,我們希望學生進一步體會醫病溝通及同理心的重要性,為日後的臨床訓練奠立良好的基礎。施行前後我們以說明信、說明會、共識會議等分別對教師、學生及標準化病人進行溝通,另課程前後分別以問卷調查。我們發現學生、引導老師及標準化病人間一致同意的陎向為:小組討論中標準化病人出現及練習病史詢問花費的時間恰當,上課地點或硬體設施適合標準化病人發揮,課程設計讓學生有早期接觸臨床情境的機會,有助於日後與臨床接軌,標準化病人的設計有助於 PBL 的討論,且贊同於 PBL 中引進標準化病人的做法。另學生認為這種作法激發了學習慾望,讓他們學到如何詢問病人,並提升問病人的自信心和勇氣。此外學生覺得創新計畫和 PBL 課程有一個很好的搭配,並提升他們問題思考的能力。由於這個新教學的設計運作順利且得到學生、引導老師及標準化病人的肯定,未來將考慮擴大推行。

 

關鍵字:問題導向學習、標準化病人、醫學教育、病史詢問、醫病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