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陳東賢:空間藝數

 
空間藝數
 
陳東賢
 
摘 要
  數學課常常被認為是枯燥難懂的、脫離實際的,「空間藝數」課程希望澄清這些誤解,喚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透過「數學」語言,經由人與空間的對話,運用數學文化與藝術美學的分析,培養學生觀察、探索、發現與分析生活周遭環境,進而對空間幾何物件進行抽象思考與推理,喚起我們孩子內心對區域環境的重視。課程並不僅僅以講授科學知識為目的,而是特別注重科學方法、精神與思想的傳授與學生科學素養的教化。課程以空間藝術的文化脈絡方式,讓學生獲得科學內容與思維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辨」的能力。經由每週課程主題設計的某些「點」,引導學生做較為深入的瞭解,讓學生在掌握方法、精神與思想的基礎上,觸類旁通,以便在與時俱進的學習中,反思及抉擇,將這些「點」聯結成「線」,再匯集成「面」。用科學素養與科學工具獨立思考,做出有根據的判斷,這也正是具建設性、投入性及反思能力的公民所需具備的。
  「空間藝數」課程走出一般傳統教室,以「臺中市中區舊城區」為學習與實踐場域,跨領域與勤益科大景觀系廖明誠老師的「城市再生-找尋失落的空間」、景觀系陳廷育老師的「都市生活與環境設計」課程成立「區域再生」課群,從空間美感、都市規劃與生活環保等向度設計課群,透過理論與實作的模式,與課群學生共同參與「區域再生」相關議題,培養學生成為關懷城市區域的積極公民,「區域再生」課群獲得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103 學年度第1 學期現代公民核心能力課程計畫A 類通識課群得計畫補助。課群以「問題導向學習」與「行動導向學習」教學模式進行,各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實務生活問題為核心,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批判思考和問題解決能力,並激發實際行動的能力。
  因應課程單元發展所需參考,購買相關書籍,由申請者與教學助理帶頭閱讀並分享,鼓勵學生閱讀,形成「悅讀」風潮。透過「看見城市攝影」作業,期盼學生打開心靈欣賞空間幾何藝術,作業除照片圖像外,需外加文字說明動機與構想,透過人與空間的對話,述說一段與城市連結的故事,讓城市概念重新萌芽。課程期盼激發學生「創意思考」,由數學的空間藝術出發,讓學生小組合作不拘形式設計一些相關創意作品,以臺中市中區為發想場域,挑戰裝置藝術創新構想。在期末成果發表會時,藉由同學互評與專家評分,讓作品更完善。藉由學生與親友分享三次課堂所學,除可深化學生學習經驗與說理能力外,透過回饋評分表,促進親、師、生三方面交流與互動。課程透過講述教學、小組討論、合作學習、國小機構服務學習、課程網站、反思與分享、指定與延伸閱讀等方式,與課群聯合活動城市論壇、臺中市中區實地參訪、聯合作業、期末成果發表會,在課程與課群交流互動中培養學生好奇心、願參與、善思考、懂交流、會表達、有創意。
 
 
 
瀏覽數: